群众的眼睛何曾雪亮过?

群众的眼睛何曾雪亮过?

岳飞

岳飞是我们都熟悉的历史名人,在他的生平中为了大宋江山社稷呕心沥血,数次击败当时宋朝的死敌金军的进犯,收复大量失地,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在我们的戏曲中,小说中留下了大量的故事流传至今。小时候评书岳飞传在我们这代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现在我还能记起很多关于岳飞抗金的经典战例。1140年在一心求和的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的催令下班师回朝,随后在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在宋、元、明三朝,备受尊崇。岳飞死后百姓们修建了岳王庙来纪念岳飞,同时把害死岳飞的秦桧夫妇铸成铁人供大家唾弃,据说油条的原名叫做油炸桧,就是油炸秦桧的意思,在后来慢慢的叫成了油条。

岳飞在民间口碑极佳,有自己的庙宇,纪念方式,以及流传至今的故事,可是大家知道在他当年遇害的时候老百姓是怎么做的么?在岳飞被杀时候,当时南宋首都临安的百姓组织了缙绅团,并制作了一个大块匾额,上书“慧眼如炬,明辨忠奸”八个大字,进献给高宗赵构,以此博得高宗欢喜,直到宋孝宗时岳飞才得以平反,而在平反之前,岳飞一直是民族败类,通敌卖国的汉奸形象,至宋孝宗下令给岳飞平反以后,老百姓再次涌上街头,并含泪欢呼,感激朝廷神目如电,让千古冤屈得以昭雪,于是此后各种歌颂岳飞的戏曲,评书,纷纷上演,故事得以流传,岳飞的满江红更是成为千年以来忠君爱国志士临终前必背的一首就义诗,可是谁又曾想过,岳飞如果不被平反的话会是什么样子?可能历史上就多了一个奸臣,少了一个秦桧。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诗我还没上学时候就会背,是我的最爱,更是我父亲的最爱,直至今日,他老人家在酒憨脸热时还会热情的背上一遍,诗中的豪气以及作者那份悲戚,每次背诵都会引起我的共鸣。据说现在这首诗已经离开了我们的课本,不知道是为什么?

群众的眼睛何曾雪亮过?群众的眼睛何曾雪亮过?

袁崇焕:

袁崇焕是明末清初的名将,字元素,号自如,广东广州府东莞县人(一说为广西藤县人 ),明末抗清名将,著名爱国英雄、民族英雄。我知道袁承焕的名字还是从金庸老先生的武侠小说《碧血剑》中,书中袁崇焕的儿子袁承志继承父亲的遗志,苦练绝世武功,协助闯王击败腐朽的明王朝的过程让我热血沸腾,当然这是小说,袁崇焕的儿子应该不是这个样子,而历史上真正的袁崇焕将军确实是一位忠君爱国的民族英雄。

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初授福建邵武知县,后官至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犯 。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如果没有后来的事情,袁承焕一直被朝廷重用,领头抗击清军,能否改变历史进程,延续当时腐败的大明王朝的命运,这个不好说,但是我个人觉得至少清军不会那么顺利入关。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实则家无余财。

袁崇焕被凌迟的时候史书《石匮书》有记载,“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这是如何的恨之入骨才会生吞其骨肉,可见当时的老百姓是多么的恨袁崇焕。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清高宗实录》载:“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磬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为可悯。袁崇焕系广东东莞人,现在有无子孙,曾否出仕,着传谕尚安,详悉查明,遇便覆奏。” 并找到了袁崇焕五世孙袁柄,受与官职。从此以后袁崇焕成为流传后世的民族英雄,而这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这百十年中袁崇焕一直作为明王朝覆灭的罪魁祸首存在,他的家人与后代受尽了屈辱,苟活于世。明王朝的百姓们已经安乐于清朝的统治,早已经忘记了这个曾经有过抗击清军入关赫赫战功的民族英雄了。

边中送别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离家已经5年了,分别时间长思亲心切,一言难尽。在秋冬寒冷的季节送别从家乡来探访我的亲友,寒气浸透了宝刀头。如果想了解我的想法,只要一同守边并肩战斗就会知道,难道还用得着考虑我的处境是安全或是危险,而问我是回家还是继续留守边关?策马沙场在边关浴血奋战,是为了使国家不再遭受外族的耻辱。扛着兵器对敌作战,不是为了升官封候。家乡的亲友如果问我怎么还不回去?就告诉他们,我很惭愧自己尚未能结束边关战事。读起来是不是跟岳飞的那首满江红有一拼,都是忧国忧民,抗击外辱,可是豪放中的悲情下场,让读者潸然泪下。

群众的眼睛何曾雪亮过?群众的眼睛何曾雪亮过?

谭嗣同:

清末著名的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底光绪帝去天津阅兵时,慈禧太后等人早有密谋,发动兵变,废黜光绪帝,一举扑灭新政。谭嗣同密会袁世凯,要袁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袁世凯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荣禄,然后率兵入京。袁世凯于二十日晚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密报西太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的死成为中国近现代变革的开始,也就是从此以后,清王朝的丧钟敲响,走向灭亡,戊戌变法给当时的中国人们树立了一个榜样,释放了一个信号,也正是他的死才开启了当时陈旧迂腐的中国人头脑,让中国发动了近现代可歌可泣的变革。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8日,谭嗣同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一同慷慨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在他们的囚车行进至菜市口的路上老百姓们义愤填膺,纷纷往六君子身上扔菜叶,臭鸡蛋,往身上吐口水,这一路上不知道谭嗣同等六君子为国之变法而就义的决心是否松动过,他们心中的那份信念是否还如当初一样。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一如上面两位的豪气与悲情,可是终究免不了被百姓唾弃的悲惨命运。

三位没落朝代民族英雄,他们的死在后世的历史均得到了歌颂,可是他们的下场极其悲惨,是历史的必然还是被时局所欺,他们都被当时的百姓恨之入骨,最惨的袁崇焕竟然被人分食之,我向来反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种断语,群众的眼睛从来就没有雪亮过,相反群众的眼睛可能还有些近视眼,还有些白内障,甚至可能还是睁眼瞎。这要取决于统治者想让你看到什么。作为普通的老百姓,学会让眼睛雪亮,学会睁大双眼看清楚这个世界是这一生中最大的技能。可能有些事情你看清楚了也没有什么好处,但是至少能让你多吸取点教训,活得明白些,少些浑浑噩噩,多些清清楚楚。

群众的眼睛何曾雪亮过?

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阅读我的文章。发布者:四九巡城使,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ead49.com/archives/60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2020年6月15日 上午10:55
下一篇 2020年6月19日 上午10:15

相关推荐